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睿宏动态
专题活动

4D科普电影《会飞的恐龙》创作花絮

发布时间:2016-07-16   来源:

      《会飞的恐龙》基于我国科学家“带羽毛恐龙与鸟类的起源”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由地质出版社出品,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历时两年精心编创制作。影片采用国际先进的4D特效电影技术,通过一个惊险刺激的史前穿越故事,表现国际一流的古生物发现和科研成果。




      4D电影《会飞的恐龙》的创作历时两年,十几人的主创团队与几位科学顾问紧密合作。制作团队共投入80余人,调用创意云的中国天河二号数据运算中心的超级计算机投入影片制作,并攻克诸如角色羽毛复原与运动制作、大数据运算、立体电影调试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6项专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部4D科学影片是如何炼成的吧。


一、创作篇

      鸟类起源之争与中国的惊世发现1856年,著名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ThomasHuxley)在一次晚宴上,注意到火鸡骨骼与小型兽脚类恐龙骨骼的相似性,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化而来的惊人假说,引发了历时一个半世纪的鸟类起源之争,激烈的争论此起彼伏,成为最著名的科学争论之一。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


       紧密依托专家的剧本创作在剧本创作之初,我们邀请了古生物研究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周忠和院士、徐星研究员加入主创团队,与团队其他成员一起挑选角色物种、梳理剧本的科学线索、讨论需要表现的关键演化特征和事件以及剧本的创作思路。

·著名古生物学家周忠和、徐星

·徐星、王原等科学顾问热情参与创作研讨会


科学的史前场景设计

      剧本完成之后,工作进入到美术设计和角色复原阶段。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我们的美术设计师深入了解了中国东北侏罗纪、白垩纪的古地质地貌以及植被、环境情况,最终将侏罗纪场景确定为山地火山湖场景、白垩纪场景确定为湖泊丘陵火山地貌。根据这些材料绘制场景的美术复原工作,几经修改审定,共计绘制主要氛围稿8场。


·场景复原


十多万片羽片逐一绘制,谢绝猜想的羽毛颜色!

        《会飞的恐龙》全片根据化石标本复原物种20余种,其中带羽毛的物种多达16种,共插片羽毛约25000片,毛发制作量则达到数百万根。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中生代恐龙和古鸟类的羽毛颜色基本处于猜想阶段。近几年,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英国《自然》、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几篇相应论文,研究成果获得了相应领域国际同行的认可。

      《会飞的恐龙》带羽毛角色复原充分结合了这些研究成果。观众看到的影片角色们的羽毛颜色全部体现了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基于科学的推论并非猜想。



二、技术篇

CG技术,让恐龙长发迎风飞舞

      《会飞的恐龙》全片制作共耗费了CG团队80多人的300多天时间,仅影片带羽毛恐龙的动作调试,就耗费了动作组30多人的半年时间。

      长着獠牙的天宇龙吃蕨叶的动作,隐含的是这种奇特物种的科学幽默;耀龙上树的一组动作,隐含了飞行的树栖起源学说;近鸟龙平淡无奇的一次滑翔,是要表现飞行起源的四翼恐龙阶段;热河鸟一个简单的飞行动作,则是要表现它独特的双重尾羽新发现。每个动作都富有科学底蕴,容不得一丝马虎。

·带羽毛恐龙的动作调试


      追求完美立体,336个镜头立体的反复推敲本片在镜头设计和最终立体空间设计上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片镜头既要满足于剧情的推进和节奏把控,又要凭借经验和反复的测试来平衡好节奏同立体间的取舍,保证最终呈现的立体效果完美。

·特效体验


三、科学传播篇

       科学观念是现代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也是隶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介入科普电影领域较早,8年间在各领域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创作了几十部科普影视作品,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分享到:
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市沪太路2388号文渊楼309-312室
400-808-9622